LICENSE | ||
README.md | ||
Screenshot_20250512_230620.jpg |
一、创作背景:血色黄昏下的呼唤
1979年,正值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,画家闻立鹏用画笔完成了对父亲闻一多的深情致敬。这一年距离闻一多在昆明遇害已过去33年, 《红烛颂》的创作灵感,源自闻一多1923年出版的诗集《红烛》和闻立鹏1978年赴敦煌莫高窟时所获得的灵感。诗中写道:“红烛啊!匠人造了你,原是为烧的。既已烧着,又何苦伤心流泪?”
画作中的红烛不仅是诗意的延伸,更象征着闻一多为民主事业献身的壮烈。画面中央,闻一多的面容被左下角一支燃烧的红烛照亮,烛光蔓延成铺天盖地的烈焰,仿佛千千万万革命者的信仰之火在黑暗中升腾。黑与红的强烈对比,既是视觉的震撼,更是灵魂的呐喊:黑暗终将被光明驱散!
二、创作历程:父子跨越时空的对话
闻立鹏创作《红烛颂》时,距离父亲遇害已过去30余年。他回忆道:“父亲去世时,我只有10岁,但失去父亲的痛楚却深埋心底。”为了将父亲的精神留在画布上,他反复研读闻一多的诗文与事迹,最终选择用“红烛”作为核心意象。
在构思过程中,闻立鹏曾多次前往云南昆明,重走父亲生前的足迹。他站在西仓坡闻一多遇害的旧址,触摸父亲书房中的书桌,感受那一代知识分子在黑暗中坚守的孤独与炽热。他说:“红烛代表父亲的人生——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。他的学者风度与战士精神,在这火焰中得到了完美统一。”
画面中,闻一多身着黑色长衫,神情坚毅,仿佛正站在演讲的讲台上。他的身后是无数燃烧的红烛,火焰化作奔涌的河流,象征着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。这种构图不仅突破了传统肖像画的框架,更赋予作品超越时代的感召力。
三、闻一多的革命事迹:那些鲜为人知的瞬间
当我们谈论闻一多时,往往聚焦于他1946年“最后一次演讲”的壮烈牺牲,但他的革命之路远不止于此。在昆明的日子里,他有许多鲜为人知却令人动容的故事。
1. 为平民发声的“斗士”
1945年12月1日,昆明爆发“一二·一”惨案,国民党特务开枪镇压学生运动,四名学生遇难。闻一多亲眼目睹鲜血染红街头,他连夜为死难者书写挽词,写下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”的怒吼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他亲自为烈士家属筹措丧葬费用,并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游行,拄着手杖走在队伍最前列。
2. 行走在民间的“诗人”
抗战期间,闻一多曾随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从长沙到昆明,行程3500公里。途中,他看到贵州盘县的佃农家孩子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,毅然将自己仅有的盘缠全部分给饥民,自己却忍饥挨饿。在云南平彝(今富源),他目睹彝民因躲壮丁被毒打致死,而地方官员却虚报人头中饱私囊。他愤怒地痛斥地方官员“这是对人民最大的犯罪”,并据理力争,迫使当局放弃暴行。
四、留美时期的“中国热”
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时,一边学美术,一边疯狂写诗。他的诗集《红烛》就是在那时候写的。但你知道吗?他还是个“文化搬运工”!
当时美国的意象派诗人特别喜欢中国古诗,比如李白、王维。闻一多就给他们上课,教他们怎么翻译李白的诗。他还评价美国诗人韦雷:“她写诗像画画,颜色特别鲜艳。”他自己也深受影响,写诗时爱用“红烛”“太阳”“黑汗衣”这样的意象,把中国文化的色彩和西方的诗歌技巧混搭在一起,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。
比如《洗衣歌》里,他写:“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,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……”这诗看起来像讲洗衣妇的辛苦,其实是在讽刺美国排华的丑恶——那些华人洗衣工一边洗衣服,一边洗不掉身上的屈辱。